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
教学内容:教材第80-81页,例5以及试一试、想想做做1-3题。
教学目标:
1.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,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。
2.感受9的乘法口诀的整体结构,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,发展初步的抽象、概括的能力,体会数学的奇妙,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。
3.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,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,发展数学思考,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4.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,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。
教学重点:记住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。
教学难点:自主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,用口诀求商的方法。
教学步骤:
一、创设情境,自主提问,激发兴趣。
1、提问:小朋友,你们还记得一年级语文课上学习的《九九歌》吗?下面我们在回顾一下《九九歌》。
2、播发《九九歌》的动画片,让学生欣赏。提问:《九九歌》中哪个数字出现的次数最多?(九)。
3、揭示课题:那你们觉得今天我们要学习几的乘法口诀?《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》。
4、自主提问:看到课题,你有什么想说的?
(设计说明:由小学生自己在语文课中学习过的九九歌引入,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语文课的知识怎么在数学课中体现呢?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)
二、自主探索。
1、出示例题
(1)先出示方格图,让学生数一数第一行有几个方格?有几颗星?空几格?
是几个9,是几?
(2)出示第2行星,提问:一共是几个9,是几?你是怎样想的?
问:这个表格你们会填吗?(出示书第80页上的表格)
(3)学生填表格。
(4)指名学生口答。提问:6个9你是怎样想的?
(设计说明:组织学生计算几个9相加是多少,引导学生初步记忆“几个9”相加的结果,从而启发学生具体感知得到的这些数之间的联系,为学生下面做游戏和记忆9的乘法口诀做准备。)
2.表格大家填的很正确。那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,送“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”上黑板的游戏。
(1)游戏的规则:老师把写有9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发给学生。每3人一组。(9个9只有2人)
(2)指名交流表格的学生说:与1个9有关的算式和乘法口诀的同学上黑板。
3位同学一次说:1×9=9 9×1=9 口诀是:一九得九
依次送出2个9、3个9……9个9的算式和乘法口诀。
(设计说明: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1---8的乘法口诀了,学生们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,知识有了积累,通过游戏“送算式和口诀”上黑板,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又与以往学习口诀的方法有点区别,让学生有新鲜的感觉,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。)
3、问:9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?9的乘法口诀又有哪些规律?这么多的口诀怎样才能很快记住呢?
(1)小组讨论,交流各自的好方法。
(2)交流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。
A:每相邻的两句口诀都相差9。
B:积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都等于9.
C:有的口诀积的十位和各位的数字是相互交换的。
……
只要学生说得有点道理,就要给予肯定。
(3)刚才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规律,下面看看,从这道题中,你又能发现什么呢?
(4)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。
学生填数据,让学生观察交流。得出:几个九就比几十少几。
(5)介绍你知道吗?
记住9的乘法口诀,还有一种有趣的方法。
介绍表示9的乘法口诀的手势。让学生练习、演示,加强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。
(设计说明:9的乘法口诀有许多规律和有趣的现象可循,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规律,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和认知规律,可以帮助学生记忆9的乘法口诀。在这些方法中,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记忆方法,帮助学生感受探索规律的过程,积累数学经验,让学生在通过探索、介绍、发现的过程中,体会自己发现规律的喜悦,感受数学知识里的许多有趣的现象,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神奇感。)
三、自主归纳。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有趣的规律和现象来试背、记忆口诀。
(1)读口诀。
(2)同桌相互背一背,看看哪句口诀比较难背。
提出你难背的口诀,大家想办法说说你是怎样记的?
(3)师生对口令。
四、自主应用。
1、完成“试一试”。
提问:一句口诀一般情况下可以写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除法算式?
2、想想做做第2题。
3、想想做做第3题。
(设计说明: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,让学生巩固并记忆9的乘法口诀,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,体现数学的应用意识。)
五、自主评价。
通过今天的学生,你学会了什么?发现了什么?今天学习的内容有趣吗?
六、课后延伸。
1、在我们的生活中,其实我们经常看到乘法口诀,比如:《西游记》你们知道吗?出示:唐僧取经,就经历九九八十一难,孙悟空有八九七十二,猪八戒就只有孙悟空一半法力,是四九三十六变。如遇到妖怪,孙悟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,抡起金箍棒就打。
其中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有哪些?
2、九言诗也是一种中国传统诗体。通常全诗每句九字,句数不限,以偶数句式为主,节奏均依传统体式。
回家上网查查,每人抄下几句九言诗,欣赏欣赏。
(设计说明:课后延伸,让学生在数学课中也能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,进而锻炼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的审美标准,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