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文雯《黄鹤楼送别》(第二课时) 教学设计
教学目标:
认知目标:理解课文内容,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。
技能目标:练习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、吟诵古诗。
情感目标:品读文、诗,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复习导入
1、 同学们,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——《黄鹤楼送别》。(读题)
2、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,你能在课题中加入时间、人物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?
3、 面对分离,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如何?浏览课文,找出一个最能表达他们心情的词语。 (指名回答、板书:依依惜别)
4、 依依惜别就是说他们——(生答)
把感情送进这个词 (指名读,齐读)
5、 我们上节课已经精读了课文的1、2小节,了解到了一对好朋友在面对分别时,他们的“仰望蓝天白云,远眺江上美景”不是为了赏景是为了“藏情”。(板书:赏景藏情)
请同学们回忆一下,齐读第2段,将他们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。
6、 这节课,我们继续走进黄鹤楼,去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那依依惜别之情。
三、学习第3小节,品读“对话叙情”
1、 不忍别,终须别。终于,李白举起酒杯说——(出示李白的话)指名读。
2、 离别之言,情真意切。再读读这段话,细细品味每个字词,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情感? (学生自由读)
3、 交流:谁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情感?
敬仰之情
(1)数一数,几个“您”?还有什么称呼?
(2)你知道称怎样的人为“夫子”吗? 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
(3)“兄长和老师”(出示资料,师读) 孟浩然大李白12岁,他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。李白“一生好入名山游”,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,他26时结交孟浩然,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,两人一见如故,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,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。
(4)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,是敬仰他的什么呢?(人品、诗篇)
诗篇:孟浩然是唐代最早创作山水诗的诗人,一生写了许多好诗,有很多流传至今,引背《春晓》。这首诗老少皆宜、家喻户晓,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——誉满天下。
人品:李白更敬仰孟浩然的人品,他曾写了一首诗,其中有四句是这样的
(出示师读)赠孟浩然
吾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。红颜弃轩冕,白首卧松云。
孟浩然不愿给皇帝当剥削百姓的官,宁愿在田园里种菜,这样一个有气节、有才华的孟浩然,怎能不令李白深沉敬仰呢?
(5) 谁来做李白,替他向孟浩然道一道真心? (指名读)
除了敬仰,李白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感情? 惜别之情
(1)哪句话?(生交流)
(2)“满饮此杯”,这杯中除了盛着满满的酒,还盛着什么?(生想象补充: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、友谊和敬仰)
(3)你们都是李白的知音啊,谁再来读李白的话?(再指名读)
4、 相见时难别亦难,李白的心情,孟浩然能不理解吗?但是他把这种惜别深深地藏在心底,接过酒杯一饮而尽,反而好言宽慰李白,他引用王勃的诗句,引读: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。
(1)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?(生答)
(2)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,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——暂时分别了………引读
(3)此刻孟浩然真的不伤感吗?孟浩然忍住离愁宽慰李白,真不愧是——兄长,是老师。谁来带着你的理解,如兄长,似老师一般安慰李白。(指名读)
6、 一个满怀仰慕,敬上临别之酒,一个宽慰友人,道声情意深长。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,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。
7、临行前的这一番对话,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(指板书)“依依惜别”之情。 (板:对话叙情)
四、学习4、5小节,体味“吟诗抒情”
1“送君千里,终有一别”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,李白是怎样做的呢?请同学们闭眼听老师读课文的第4小节,边听边想象当时的画面。
(师配乐范读第4小节)
1、 你听了有什么感受?你通过哪些动作看出来的?(生谈体会,相机理解“伫立”、“凝视”)
这里的“凝视”能不能用前面的“仰望”或“远眺”来换呢?为什么?
(蓝天在上,白云悠悠,用“仰望”;江上景色,依稀可辨,用“远眺”,目送船帆,直至消失,依依不舍,用“凝视”,聚精会神地看,不眨眼睛、神情专注)
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吗?(注视、观察、观赏、目不转睛、东张西望)
2、 想象说话:李白看着友人远去的背影,他会想些什么呢?
(出示填空: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,凝视着远方,好像在想: 。)
3、 引读第5自然段,此时此刻,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,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——(生接读、出示古诗)
4、 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古诗吗?(指名诵读、齐读)
5、 理解诗意:
(1) 这是一篇“文包诗”的课文,学到这里,你知道首诗的上联与下联分别与课文哪几小节的内容相对应吗?
(2) 结合课文内容自由练说诗的意思。(指名说)
(3) 质疑“孤”: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,江面上必定是白帆片片,为什么此刻却是“孤帆”呢?(生答)
小结:是啊,过尽千帆皆不见,心中唯有孟浩然。“孤”字用得特别妙,它就像这首诗的眼睛,让我们看到了李白的内心世界。
6、 理解了诗中的情感,能把诗读得更好吗?(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古诗)
五、总结、布置作业
1、总结全文:
(指板书)今天,我们通过对《黄鹤楼送别》一课的学习,知道了李白对孟浩然从开始的“赏景藏情”——“对话叙情”——“吟诗抒情”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,从中不仅深入体会到了两人间“依依惜别”的深情,而且了解了李白创作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这首诗的意境。
2、布置作业:
古往今来,很多大诗人都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。课后,同学们可以去搜集几首,然后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一首,也去查找一下这首诗的由来,尝试把它改写成像《黄鹤楼送别》这样的文包诗,好吗?
《赠汪伦》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,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
《别董大》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薰,北风吹雁雪纷纷。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。
《送元二使安西》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进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板书设计:
黄鹤楼送别
赏景藏情
依依惜别 对话叙情
吟诗抒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