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颖《黄鹤楼送别》第二课时
教学目标:
1.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
2.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。
3.读中悟情,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情谊。
一、导入。
1.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——齐读课题。
2.通过上节课的学习,相信这些词语肯定难不倒你们:
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
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
依依惜别 杨柳依依
(1)指生读。
(2)字音读准了,谁还能读出词语所表达的意思?(相机点评:第一行,阳春三月,春光明媚。第二行,读出了黄鹤楼的壮观。第三行,李白送别孟浩然。)
(3)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课文,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?你能用上这些词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?
(在烟雾迷蒙、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,在俯临长江、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,在杨柳依依、沙鸥点点的长江边,一对友人在依依惜别。)
3.刚刚我们选用了文中的词语,用句段的形式概括了课文内容,其实,我们还可以换种方式概括本文的内容,找找看,文中就有。
出示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 全班齐读。
二、学文悟情。
1.课文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,诗歌是课文的浓缩和提炼,诗文互照,情景同现,这篇课文的形式是?(文包诗)
2.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吗?
诗中说道“孤帆远影碧空尽”,而我们知道长江自古以来是黄金水道,来来往往许多船只,这里为什么说是“孤帆”?(板书:孤帆)
3.带着这个问题,默读课文。
4.同学们读课文后有没有初步的感受?(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厚。板书:感情深厚)
5.从哪里能够感受到他们感情深厚呢?再读课文,圈画出有关的字、词、句。
(1)第二自然段
①你是怎样理解“依依惜别”这种感情的?(难舍难分,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板书:依依惜别)
②他们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,他们是怎么“藏”的?
(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……一会儿……)
③这些动作看似波澜不惊,但他们的内心却波翻浪涌,此时,他们会想些什么呢?
原来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伤感,把依依惜别之情深藏心底,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!我们一起来读一读!
④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就是古诗中哪几句写到的?(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)
(2)第三自然段
①李白的话中用了几个“您”?除此之外,李白对孟浩然还有哪些称呼?
(6个“您”,“夫子”—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,“兄长”、“老师—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。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。)
②如果我们对孟浩然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的话,一定能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这段话。
出示:孟浩然,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,与王维齐名,史称“王孟”。他一共写了260多首诗,有许多诗歌流传至今,其中《春晓》家喻户晓。他曾经做过官,后来因朝廷日益腐败,他不愿意趋炎附势,阿谀奉承,所以辞官,归隐田园。
引读——孟浩然一生不愿意趋炎附势,阿谀奉承,所以说——您的人品令人敬仰。
孟浩然一共写了260多首诗,有很多还流传至今,比如说《春晓》,所以说——您的诗篇誉满天下。
③试着用李白的口气读这段话,读出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。
④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但他把依依惜别之情藏在心底,反而去宽慰好朋友李白,他是怎么说的?
孟浩然的话语中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”说说对这句诗的理解。
⑤李白、孟浩然虽然分别了,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一样,永世不绝。
⑥分角色朗读。
(3)第四自然段
①对比:李白依然“站立”在江边,“看着”远方,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……
伫立:长时间站在那里。 凝视:神情专注地看。
②此时此刻,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?
出示: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,凝视着远方,心里默默地说道:
。
这一份伫立,这一份凝视,是对孟浩然深深地留恋和不舍,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的,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,心潮澎湃,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来。
③现在你能说说对“孤帆”的理解吗?(过尽千帆皆不见,李白深情的目光只注视着友人乘坐的小船。)
千言万语化作了这两句诗: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三、学诗解意。
1.满腔离情,万千愁绪,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,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——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
全班齐读。
2.学到这里,你能不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呢?同桌互说。
3.试着背一背。
四、积累拓展。
1.古往今来,多少文人墨客因为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,老师再送你们几首送别诗。
出示。